•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中国建筑平台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焦点 » 正文

    新时代中国民族建筑文化复兴的必要与可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2-14 11:24:04    来源:网易    浏览次数:182    评论:0
    导读

    新时代中国民族建筑文化复兴的必要与可行

     中华民族建筑是世界民族建筑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华夏文明五千年来,中国民族建筑的形式从原始的窝棚中诞生,经历了隋、唐、元、明、清的发展,从简单实用到多元化与精美繁复的结构与形式,因此,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民族建筑的典范。

    一、中国民族建筑的历史与近况

    自清王朝被推翻以来,中国近代史上战乱连绵,建筑文化在引进西方文化中,逐渐演变为仿西、简中的形式,建筑的精美性和繁复程度都有大幅度的降低。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西方封锁国力衰弱,其建筑主要是满足最基本的居住需求为主,档次低,结构简单。当然这时段也出现过,比如人民大会堂、展览馆和各省的极少数的标志性现代民族建筑。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建筑业飞速发展,大量引进了西方的建筑技术,同时,也不加区别地引进了西方建筑形式。一时间,中华大地上的美、德、法、意建筑群,像当年的八国联军一样闯入了中华大地,而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和风格,大踏步地退出建筑市场,中国成为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园地!

    自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民族建筑文化的复兴,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的一件大事。各地在中央的指导下,开展了旧建筑的民族化风貌改造工作,成绩喜人。但是,它也带来了各种弊病,如千城一面、复制复印、张冠李戴,不伦不类;这是急功近利中的问题,也是对本民族建筑文化未进行系统化深入研究、创作、设计的结果。

    二、中国民族建筑文化复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国力大大增强,在经济发展方面跃居世界前列,但各地的建筑风格都很缺乏地方风格、民族风情,中国城乡建筑形象中,“我是谁?”的问题十分突出。要让中国重新登上世界民族大舞台,对城乡建筑形象进行民族建筑文化的塑造,是当务之急,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强大形象的重要手段。非常必要!非常急迫!

    根据十多年来的民族建筑文化复兴的成果来看,要用科学、正确的方法进行城乡建筑民族化建设,就必须从民族建筑文化研究入手,进行传承类建筑和创新类建筑的创作设计,并引入新材料、新工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城乡建筑才能逐渐恢复为一个具有东方古国神韵的现代城乡建筑群,从而彰显大中华的国际形象。

    三、中华民族当代建筑中传承与创新的实践

    当前我国已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古建筑保护体系,对现存的遗存类古建筑进行修旧如旧保存史实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部分建筑仅占社会总建筑保有量的1%以下。近几年来大力开展的以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为服务对象的古城、古镇、古街、古寨,约占社会建筑保有量的5%以内。而占社会建筑保有量达95%中约40%左右的城乡建筑群,更需要营造中华民族建筑形态,以达到展现大中华的建筑风韵,立足于世界民族前列的目标!

    (一)新建建筑民族形象创新类项目的实践

    世界民族建筑在历史长河中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而体现了历史时段风格。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变化,也十分符合这一规律。从汉式建筑的简洁古朴,到唐式建筑的庄重大方,再到明清建筑的精美繁复,无不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建筑文化发展中的辉煌成果!

    但在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衰落,付予了我们一个重担,就是中华民族建筑的文化复兴。当今中国是世界上城乡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如何在当代建筑形态中融入中华民族建筑的风韵?就必须在建筑现代化的进程中,以“现代建筑民族化,民族建筑现代化”的创新思维进行创作。在10~20年的时间里,让中国重新展现东方大国建筑的神韵!这就是要将社会建筑中的95%,占25~40%的建筑群,打造成中华民族建筑风格。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个重振东方大国神韵的最佳时机。为此,我和我的团队做了大量的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创新项目的实践。比如:

    1.西藏昌都市旧城重建项目

    昌都地处康区腹地,澜沧江源头。民族特色十分浓厚,因原城市中有大量的临时棚户区与低档次破旧民居,城市道路以小街、弯巷为主,环境脏乱差。

    在昌都市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历时5年的旧城重建工作。所有新建筑都一律按照规划设计进行建造,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素材搜集调研,以昌都本地文化为中心,对建筑的;门、窗、梁、柱与建筑装饰线条,进行了创新设计。在以康巴建筑文化为底蕴的原则下,创作了百余栋各类型建筑,达到了建设康巴首府、民族新城的目标。对市政设施、桥梁、保坎,都加入了民族文化元素的装饰,昌都市成为了新建的民族地区城市中,民族化建设的一个典范。

    2.四川康定市旧城提升项目

    康定是中国康巴藏区的东大门,也是康区四大首府之一,它也是响彻寰宇的康定情歌诞生之地。康定原有建筑虽有一些藏式风格,但大多数都无特定形象,不足以展示康定风韵,经过大量的调研,策划了以藏东康巴的特色为基调,融入本城的历史文化元素,创作了独具特色的;门、窗、梁、柱,历经4年的营造,现已成为川藏线上一个民族特色浓厚的现代城市。

    (二)民族建筑文化传承类项目

    中国现有的民族地区,城乡建筑,早已形成了城乡布局,而且大多数建筑都缺乏民族建筑特色。如要拆除重建成本巨大,浪费巨大,社会与经济都不可行,因此中央对当前中国棚户区改造,及时制止了大拆大建,转变为维修提升为主的方式。

    建筑外立面,就是民族化风貌改造的重要战场,下面将近年来已实施的各民族建筑风貌改造项目作一展示。

    1.汉族的中式建筑

    这是中国城乡建筑中数量最多,面积最广的建筑类型,在建筑改造中主要以仿古中式与现代中式为主。既体现了民族建筑文化传承的方式,又展现了当代建筑的民族化创新设计方式。

    2.藏族的藏式建筑

    以藏族三大支系后藏、康巴、安多的建筑为主,其中嘉绒藏族也是一个重要的支系。藏人的豪放张扬在其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繁复的嘎托、艳丽的彩绘、立体的梁柱、形象的信仰,都在各种建筑上得以体现。藏式建筑在时代变迁中还不断地发展与升华,下面的藏式建筑形象就充分展现了这些特征。

    3.羌族的羌式建筑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曾经范围广至东南亚与西亚。这个民族骁勇善战,外表收敛,建筑风格沉稳大方。在新时代中,羌人逐渐走出大山,建筑也随之变化。在现代建筑的影响下,出现了与之相符的建筑装饰。因此以羌文化为底蕴的创新设计,在保留了羌族建筑的基本格局上,又大幅度提升了建筑的当代感,这是一个重要的创新之举。

    4.彝族的彝式建筑

    彝人从羌人中变化而来,在远古的建筑条件下演变了一套应对之策,出现了独特的建筑符号与形态,但是都十分粗糙与单薄。在新时代中彝族地区城乡大发展,但是彝族建筑的风格还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我们为此对广大彝族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创作了各个支系、各类建筑的彝式风格外立面改造方式,从而展现了彝族新时代中的特色建筑风韵。

    四、中国民族建筑文化复兴的展望

    在中国民族建筑的发展史上,都有明确的升级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今天,中国已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迈向新时代,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城乡建筑的发展更加迅猛,因此国家提出了民族文化复兴的大战略。但民族建筑文化复兴是其中重要一环,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从民族复兴的理论上出发,对当今的建筑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创新研究,把中国现存的城乡建筑群,逐步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具特色的当代民族建筑群。从而让中国重新进入世界民族大国、强国之列!这是中国民族文化复兴给予我们的重担,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广大建筑业的创作、设计、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个伟大的目标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jzwpt.cn/news/show.php?itemid=923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z18982222537@126.com。
    0相关评论
     

    (c)2024-2025 中国建筑平台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邛崃建筑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3035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