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骨子里的木作基因
我县自古多能工巧匠,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实木家具生产大县。俞清峰正是出自木工世家,从小就在父亲的木作刨花堆里长大。中学毕业后,他跟在父亲身边学起了当时算是比较吃香的木工活,很快就熟悉和掌握了木工的基本要领。
年轻的时候总想尝试更多的事物。学了一段时间后,俞清峰通过招聘进入了国营单位,出来后又打过工、做过其他生意,但是都不长久,后来还是做了传统家具这一行。
彼时,现代家具已经流行,但或许是受刻在骨子里的木作基因影响,俞清峰更钟爱传统家具。1996年,俞清峰创办仿古家具厂,2005年顺利进军上海借此打开了国内市场。
醉心木作中的榫卯世界
“传统家具和现代家具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家具用榫卯结构连接各个部位,很少用到钉子、胶水,制作工艺更加复杂、耗时。”一说起传统家具,俞清峰就滔滔不绝。
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这是我国古代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将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古代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通过榫卯结构就能清楚看出木匠手艺的高低。”俞清峰道,“制作传统家具,用到的工具就有100多种,更考验手艺人的技艺,例如哪个部位用哪种榫卯结构更合适?怎么调整才能实现完美的连接?这些都需要手艺人摸索。”
为了了解更多的榫卯结构,俞清峰搜集了不少资料,到处上门拜访和请教资深木匠,基本掌握了民间流传的33种榫卯结构。但进入实际制作阶段,俞清峰却发现所需要用到的榫卯结构远远不止这33种。为此,他亲自去拜访中国硬木家具引领人物马可乐先生,并多次到上海商学院进修学习。为了进一步了解榫卯结构,他还忍痛拿出自己收藏的古家具,全面进行拆解,每发现一种新的榫卯结构就兴奋地记录下来,已然到了痴迷的程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摸索,俞清峰在原有的33种榫卯结构基础上,又挖掘和梳理出了新的15种榫卯结构,形成了一套“中国古家具榫卯结构48法”的详细资料。
做榫卯工艺的传承发扬者
“制作传统家具更加费时,需要耐心、细心,需要对这一行的热爱,不然很难坚持下来。现在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了。”说起传统家具制作工艺的传承,俞清峰不无感慨。
为了让传统家具制作工艺“活”下去,俞清峰决定“不保留、不藏私”,让自己的多年心血被更多的人知道。他多次接受上海交通大学的邀请,为建筑系家居班全体师生作明式家具的结构及生产工序的知识讲座。他还将古家具里48种榫卯结构用实物制作出来,在家具展示厅上全面予以展示。
2016年底,俞清峰响应县政府号召回乡创业,注册创办了宁波人之初家具有限公司。他笑道:“我与木头的缘分已有半个世纪,在家乡创业,就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家具、红妆家具文化,把制作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