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中国建筑平台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热点 » 正文

    从建筑到文化:由一扇门开始的“门当户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2-14 11:25:36    来源:网易    浏览次数:169    评论:0
    导读

    从建筑到文化:由一扇门开始的“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每当谈婚论嫁的时候,门当户对总是被看作第一条件,穷小子和公主的故事只存在于小说,从学历,到工作,再到家庭,两个人的婚姻变成了一堆人的事。要说啥叫“门当户对”,其实最主要重点就是要突出“门”和“户”,自己不重要,家庭背景才重要。

    然而,真要说起“门当户对”,我们现在跟古人相比,那还是差得太远。其实,门当和户对最早只是建筑里的构件,并没有任何特殊含义,却硬生生的被古人加以美化,并赋予了人类特有的婚嫁思想,让建筑走入了文化层面。那么这段历史到底是如何发展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由一扇门开始的“门当户对”。

    一、门当和户对的由来——建筑构件的必然,官僚制度的身份象征

    门当户对,顾名思义,都是门上的构件。我们自然要从门开始说起,人类为了躲避自然灾害,学会了建造房屋的技术,为了使屋内更加明亮,学会了在墙上开凿窗户,至于为什么会建造门,最大的原因还是为了防盗和自身安全,毕竟睡觉的时候,说不定就野兽会冲进来,门就这样诞生了!

    门当和户对的出现,起初只是建筑构件的必然。我们的祖先驯化了家禽牲畜,一间屋就不够居住了,不得不建造起了院子,院门也就应运而生了,为了稳定高大的院门,工匠们发明了原始的门当,为了支撑起遮雨的茅草棚,户对的雏形也诞生了。

    随着封建社会的的发展,官僚制度的建立,门除了防盗之外,还成了“面子”的象征,如遇大户人家,不需要进入屋内,光看门头就能窥见一二。门当和户对此时开始出现,身份和官阶看大门就一目了然。能不能得罪得起,只需看看门当和户对。

    门当,一般是一对石墩或者石鼓形雕塑,我们现在常见的抱鼓石、门枕石就是门当,起源于古代将军的战鼓,据说古代将军在打了胜仗之后,会将战鼓放在自己的宅第门前,用来炫耀的战功,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身份象征。

    在古代,不同等级的家庭,能使用的门当是有严格规定的,它的造型和材质预示着屋主的地位,例如“龙纹”贵为帝王专用,五爪龙纹是帝王的象征,皇族和官府的门前会采用石狮子,官员的私宅则不能用石狮子,只能用普通抱鼓石,但高级官员可以有狮子纹样。至于没有官阶的富豪,只能用没有雕饰的抱鼓石。普通民宅则只能用木质方门墩或者是门枕石,抱鼓石是不能使用的。

    不仅如此,如果是官员府宅,还会根据品级规定门当的数量,在《清律例》中就有明确记载:“一二品正门三间五架,三至五品正门三间三 架,六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这样明确是数量规定,可以看出古人对门当的重视,时至今日,依旧有许多别墅与商业建筑前喜欢摆放“门当”。

    户对,则是在门楣上凸出的柱形物体,与门当相对,达成建筑上的和谐统一,所以门当和户对一般会同时出现,大户人家有门当自然缺不了户对,材质可以使用砖雕或者木制,上有雕刻图案且会成双成对出现,成双成对寓意祥和,故名“户对”。

    户对同样具有明确的等级制度,从宅邸大门户对的数量以及雕刻,就可以看出户主的身份地位,文官用圆形,武官用六边形,一品官员可用六个,没有官阶的富豪乡绅最多只能用两个,而对于普普通通的平民家庭,户对更是一种奢望。

    与门当不同的是,户对除了是身份的象征,还包含有对男性的崇拜,《易经·说卦传》中就有记载:“乾为 天、为圆、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 ”,古人尊天地,敬父母,户对因为形似身体的器官,古人恰好以形代物。想要借着户对,祈求自己家族人丁兴旺、永续香火,不失为先人的一种理想。

    二、门当户对——传统婚嫁衡量的标准

    上面我们说完了门当和户对的由来,我们也知道了门当户对原本是建筑构件,后来因为封建制度成为身份的代名词,那怎么又成了传统婚嫁衡量的标准呢?它到底合不合理呢?

    事实上,门当户对是我国传统观念下的产物,在旧时封建社会,一般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也就是在女孩子结婚之前,是不能乱接触男性的,在这种观念的前提下,在男女婚恋的幸福度上,家庭的匹配程度远高于个人。

    另外,中国人自古就有“财不外露”的习俗,大户人家的儿女若有人前来提亲,父母一般都会偷偷派人对方家门前看一看,这其中主要看的就是“门当”和“户对”,通过查看数量,形状还有花纹,就能基本掌握对方家庭的身份和地位。婚事的成与不成,都在门上刻画的明明白白。

    再者,中国人讲究“事事圆满”,但凡有“门当”的宅院,必定会有“户对”。这在建筑上讲究和谐统一的设计,被父母寓意成成双配对、永不分离。这种对男女婚配的美好祝愿,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延续,还是父母对子女幸福生活的祝福。

    就这样,门当户对超脱了建筑的局限。原本只是匠人们使用的建筑术语,被附加了屋主人和身份和地位的信息之后,又衍变成了中国传统婚配衡量条件用语,被一代一代的传递了下来,直至今日依旧在影响着我们的婚配观念。

    正如楼庆西在《中国建筑的门文化》中所说:

    “建筑上的装饰的开始几乎都是对有功能 作用的构件进行美的加工而形成的,这些装饰都不是附加在建筑上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只不过这些构件在形态上都比原来的美化了。 随后,这些装饰又被赋予一定的思想内容,并且逐渐地变成了独立的装饰构件。”
            三、新时代的“门当户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同

    前面说了“门当户对”从建筑到婚配观念,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下,门当户对到底应不应该?在新时代下有没有可利用的价值呢?

    一般来说,古人一直强调的“门当户对”,在父母辈看来是具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男女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但是一旦涉及到婚姻,那么就会涉及到两个家庭。不同的家庭氛围,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家庭遗留的特殊习惯,都会成为婚姻考虑的必要条件。

    毕竟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如果两个家庭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惯,那么生活起来或许会相当融洽,双方能够互相欣赏,共同的话题不断,以后的幸福生活也会顺理成章。如果家庭环境相差巨大,以后的生活或许就会十分艰难。

    但在如今的时代发展之下,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门当户对只存在于古装剧中。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早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年轻人心里,家庭环境不再是他们婚恋的第一选择。思想上的契合成为第一要素,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同成为第一追求。

    物质上的“门当户对”逐渐被抛弃,新时代更追求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可以理解为是否有共同的消费习惯,心灵是否契合,双方能否达到精神上的共鸣。这些个人因素对婚姻幸福的影响,似乎比家庭上的门当户对更为重要。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jzwpt.cn/news/show.php?itemid=926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z18982222537@126.com。
    0相关评论
     

    (c)2024-2025 中国建筑平台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省邛崃建筑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30350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