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剧院而言,政府财政投资兴建的占绝大部分,而更庞大的投入是每年的营运和管理费用,表演艺术本身实际上是无利可图的。在目前国内人民收入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在国民文化艺术素养急需不断提高的大的环境要求下,剧场不可能再屡屡制定出脱离国民实际购买力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剧院的定位理应是非营利性。否则,很可能导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重缺失。
为了体现大剧院的公益职能,切实担负起提高市民艺术素养和欣赏水平的社会责任,大剧院在内容定位上可坚持公益免费活动与商业经营相结合。开展以公益为主的文化素养教育活动与讲座,组织公益性演出活动,为普通市民走进大剧院欣赏高雅艺术创造条件和机会。
矛盾2:平民化与高票价的博弈
国内大多数大剧院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而立项的,必须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政府投资剧院建设的资金来源于纳税人,回报纳税人、体现人民性,让广大市民有享受文化艺术的权利,是剧院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雅艺术演出和艺术普及必须平民化,让更多市民走进大剧院,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因此,在规定票价上必须努力体现大众化、人民性。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场次的演出制定不同的票价,让老百姓也能看得起戏。
四、剧院建设与经营的一点建议
(1)打破传统剧院建设的局限性
剧院的建设团队和运营团队不是同一个,往往考虑的角度不一样。建设团队要克服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又如何才能充分考虑未来的运营需求进行设计和配置剧场?如何才能切合市场变化把握观众的喜好走势?如何不失最初的建设初衷,让自己建设的项目成为真正的城市地标?
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多的文艺团体在寻找管理团队,艺术演出资金收入低迷,观众数量正在减少,剧院建筑投入资金大,成本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那就必须进行变革。
第一,抛弃传统的思想。剧院并不是专门为某一类人所设计的,它是为大众设计的。在过去,只有上等人才可以来到剧院,但如今剧院必须大众化,向更广泛的人群开放,保持更多的开放时间。除了艺术家进行专业的表演之外,还可以进行免费的艺术表演来吸引人群。
第二,剧院建设要由单一的功能向多功能模式发展。在剧院里设计各种分类式小剧场或者一厅多用剧场。这样既可节省成本,又能提高剧院的使用率,为不同的演出和观众进行服务。
世界级演艺中心:美国托宾中心的成功全自动翻转座椅系统功不可没
第三,培养观众的主动参与意识。从只能在剧院被动观看演出转向提供各种培训,举办各类文艺活动。例如,开办各种各样的文娱课程和节目,这样一来,整个剧院就会更多地与观众进行互动。
第四,要拓展思维,不能只为了剧院的发展而发展剧院。要与剧院文化相关的周边产业融合发展,比如促进周边文化教育、文化旅游的发展。
部分文化建筑出现了功能缺陷,文化建筑设计开始就要有声学公司或者声学顾问的介入,声学设计必须符合现有的国家规范。在剧院运营方面,专家建议,要很好地培养观众看演出的文化消费习惯,引进国内外的经典剧目,形成自己的品牌,充分发挥大剧院的综合社会效应。
(2)发展剧院衍生品的销售
目前我国的演艺产业的盈利手段比较单一的,主要的盈利手段为:
1)售票利润。在演艺活动中通过在剧场、演出地点的票务满足演出的基本收益,这是我国目前演艺产业盈利的基本形式也是普遍的形式。这种收益的形式局限性明显,就是把收益全都寄托于演出的票务销售上,被动性比较强。
2)广告赞助的收益。这种收益目的性比较强,偏功利。赞助的企业为了追求广告效应最大化,往往只会赞助一些“明星、大腕”,而普通的商业演出很难获得。
3)被忽略的收益。
事实上,来看剧的人有一大半会在外用餐,15%的人会来在酒店住宿,这些与戏剧相关的连带开销往往不会引人注意,但的确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消费增长点。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每年就有约500万英镑的收入来自于剧院内的餐厅、商店等配套收入。当观众来看戏时,他们通常还会买杯茶,喝杯咖啡,或在楼上吃个晚餐,这些都是可以为剧院创收的一个部分。